“把自闭症孩子放进幼儿园,上集体课,多社交,能力就发展起来了,可行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3个重要前提:
1、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和典型发展的普通儿童不一样,但是每个特殊儿童和另一个特殊儿童相比也是不一样的。说到具体教学实操,别的特殊儿童的成功经验,能给你借鉴的其实极其有限;
2、不存在某一份教学计划适合两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疾病程度和能力不同,导致每个孩子的能力现状、获得能力的先后关系、能力之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巨大关系网也不同,一份合格的教学计划必须综合考虑上述所有因素,也就是必须因材施教,高度个性化。
#海南孤独症机构 能力程度通过完整的评估体系获得,能力的先后关系和相互关系则依赖督导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
3、阻碍学习的障碍各不相同。都是谱系孩子,一个沉浸在自我刺激中,一个反应慢、认知落后,其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完全不同。
这就是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个别化教育)的意义,也是任何合格的干预都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完善的干预策划和教学计划的原因。
我们常常称这个岗位为“督导”,仅理解成监督和指导这两层意思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督导不光要承担教学策略和教学计划的拟定,还同时负责教学计划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理解了这3个重要前提,我们就可以谈要不要把自闭症的孩子放进幼儿园等具体的问题了。
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前提,或者不认可这些前提,后面的内容不建议各位看。
Q1:别人家的孩子送去幼儿园,半年之后能力就发展起来了,我是不是应该去试试?
把谱系孩子放进幼儿园和NT(正常)孩子多社交社交,能力就发展起来了,取决于前提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如若能力适合在幼儿园里发展,自然有效;如若能力不具备,无异于将一个小学生放进大学课堂,指望他能听懂高等数学。
其实,拿量表一测,就会发现很多谱系孩子4岁的身体装着1岁半的语言和社交能力。家长却蜜汁自信,总觉得虽然孩子仅有1岁半能力,但只要把他放进4岁正常孩子堆里,过上一年半载自然就追赶上来了。每每沟通我都在想,家长是真不懂,是心存侥幸,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想花钱花时间却又想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这部分家长或许能找借口,在自己的“执念”中获得心安,但却耽误了孩子干预的最佳时机。
Q2:我的孩子该上小组课吗?
这个问题和该不该上幼儿园基本一模一样,答案都是要看能力。
当然,小组课也分两种:
一种是师生比很低的集体课,通常是1-2个老师看着6-8个孩子,玩一玩集体游戏,这种形式的课该不该上,参照上面幼儿园答案即可。
另一种小组课,是高师生比的小组课,虽然外观看上去是几个孩子和几个老师玩着同一个游戏,但每个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每个孩子都有对应的老师投入足够高的关注度来达到教学目标,这其实是一种通过小组环境来上的针对性很强的社交课。
这两种外观接近的课,其价值却天差地别,中间道理不难理解。
Q3:我可以复刻网红摘帽的路吗?
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吗?
代入前提的1、2、3点,你自然可以得到“不可行”的答案。
你说你可以透过别人成功案例的现象看到本质,把别人的成功路径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但你真要是有看本质的能力,你就会意识到前提的那三点,就不会心中产生这个疑问,你有疑问就说明你没有这个能力。
你真具备了这个能力,你会得出答案——根本不可行。照猫画虎是盲目和不切实际的。
Q4:别人的孩子用这样的干预发展的很好,为什么我的效果就不好?
三点前提在任何时候都是通用的,因为不同孩子疾病程度和能力不同,阻碍学习的障碍不同,没有哪个方案可以适配多个孩子。哪怕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干预策略、干预方案都会不同,都需要根据情况动态调整。
所以,家长们,拜托你要么真做到专业一点,要么就认真听取专业意见,别因为自己的无知耽误了孩子。
#海口孤独症机构 海南孤独症机构启星特教,深耕自闭症、发育迟缓、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多动症等领域,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并由督导团队进行教学督导。启星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自闭症、发育迟缓等儿童,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启星特教开设了多门课程,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采用一对一教学方式,帮助众多的孩子多方面发展,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以儿童为中心,以教学为根本
言语障碍 发育迟缓 感统失调 自闭症 注意力差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昆南路东侧107-1号锦浩•金岛天下商铺二、三楼
电话:15203661881 0898-65350242
邮箱:2559307150@qq.com
扫一扫,添加微信咨询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